湯一介師長教師是北京年夜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有名傳授,中國哲學與文明研討所名譽所長,中國文明書院創始人、首任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顧問,中華孔子學會代會長,國際價值與哲學研討會理事。加拿年夜麥克瑪斯特年夜學榮譽博士。曾任american俄勒崗年夜學、澳年夜利亞墨爾本年包養 夜學、噴鼻港科技年夜學、麥克瑪斯特年夜學客座傳授。湯一介師長教師不僅以中國哲學、中國文明研討名世,並且對于中國宗教,尤包養 其是釋教和道教有著精深的研討。他是改造開放以來在中國年夜陸最早推動宗教研討的包養網 學者之一,他有關儒家內在超出(個人的心性修養)、基督教內在超出(天主的解救)的觀點,在學術界有著廣泛的影響。比來,湯師長教師的學生李素平博士,就有關宗教的問題對湯師長教師作了專訪。
李素平(以下簡稱李):湯師長教師,您在自傳中說“童年是在平靜、平凡、平庸的狀況下度過的”,但您誕生在書噴鼻門第之家,又生逢亂世,我們懂得您的童包養 年還是應該有些與眾分歧吧?
湯師長教師:我1927年1月15日誕生于天津,客籍湖北省黃梅縣。在自傳《在非有非無之間》(臺灣正中書局 1995年)提到包養網 我的童年是在平靜、平凡、平庸的狀況下度過的。祖父湯霖是清光緒十六年的進士。父親湯用彤“平生以教書著書為業,……《漢魏兩晉南北朝釋教史》和《魏晉玄學論稿》是中外公認的權威性著作。但他恬澹功名,與世無爭。”小學時功課成績平平凡常。自“九·一八”事變起,便追隨父親的足包養 跡,像許多那個年月的中國人一樣,過起了東漂西泊的日子。北京、漢陽、天津、上海英租界、噴鼻港、越南、云南、四川,繞了年夜半圈包養 。在敵機不斷轟炸的狀況下我們搬過不少次家。國難當頭,國軍節節敗退,父親傷時憂國,經常吟誦《桃花扇》中的《哀江南》,這對我影響可以說很是之深,一種潛在的“憂患意識”大要深深地根植在……靈魂之中了。在兵荒馬亂的年月,我重要是在年夜東北的農村鄉舍的家中就讀。在非正常狀態下沒有拿到小學畢業證書,也沒有獲得中學畢業證書。遭到家風感染,重要是對中國歷史、文學覺得興趣,大批閱讀了古今典籍。
李:您什么時候開始對哲學、宗教產生興趣的呢?
湯師長教師:1946年我隨家人回到北京,在北年夜先修班學習,除正課外,又看了不少外國文學的書,同時對一些包養 文學理論、美學和哲學書也開始有了興趣。……這一年中對東方哲學和文學比對中國哲學的興趣要年夜得多。這一年,閱讀了奧古斯丁的《天主之城》(City of God)。和同學辦起了《文拓》壁報,請北平上帝教堂的神父們到先修班教室唱《圣歌》。當時北平的神父良多,有興趣年夜利的、法國的、瑞士的、奧天時的、瑞典的等等,他們用各種語言唱,轟動一時。還舉辦了詩歌朗誦會,我朗誦了高蘭的《哭亡女蘇菲》,深深地打動了聽眾。
1947年升進北年夜哲學系,1951年畢業。隨后步進教學任務。五十年來彷徨在進退兩難之間,我的思惟與崇奉在歷史長河中浮浮沉沉,情不自禁。所以我在“自傳”中寫道:“從主觀上說,你對本身的生涯可以有所選包養 擇,但從客觀上說,你對你包養網 的途徑又不成能有所選擇,所以人應該學會在‘不受拘束與不不受拘束’之間生涯,在‘非有非無’之間找尋‘自我’。”
我對釋教的研討無疑是遭到我父親用彤師長教師的影響。年輕時父親指導我讀的第一部佛經是《法華經》,讀了一段時間,似懂非懂,他說多讀就可以懂。可是依舊不得要領。直到修習參讀了《雜心經》,這才真正派接從釋教經典對釋教有了點清楚。
真正從學術思惟文明的角度開始獨立研討哲學、宗教問題,并且確定把儒、佛、道與中國文明的關系作為研討的一個標的目的,當是上個世紀80年月后期,著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中國傳統文明中的儒道釋》、《儒道釋與內在超出問題》、《湯一介學術文明隨筆》、《昔不至今》、包養網 《釋教與中國文明》等,所發表的二百余篇論文均可作證。
李:您是第一個積極呼吁應盡快在國內一些重點年夜學成立宗教學系的學者吧?請您談談對宗教問題的研討。
湯師長教師:我對宗教問題的關注是跟哲學研討一同進行的。上個世紀80年月我就主張應對宗教理論、宗教現象進行研討,80年月后期,我在海內外同其他一些學者一路積極呼吁應盡快在國內一些重點年夜學成立宗教學系,認包養網 為假如年夜陸的年夜學再不著手積極從事宗教方面的研討教學就遲了。我是比較早地認識到并盡力推進中國年夜陸開展宗教理論研討和教學的,但非第一個。
1987年夏,在噴鼻港中文年夜學舉辦的“儒家與基督教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我有一個主題發言“論儒家哲學中的內在性與超出性”,提出了儒家內在超出(個人的心性修養)、基督教內在超出(天主的解救)的問題,惹起與會者的廣泛興趣。
李:您有關內在超出和內在超出的觀點在中國哲學界、宗教學界惹起了共鳴,以后有一系列研討“外、內在超出”的論包養網 文(著)發表、出書,都在繼續摸索著這一問題。
湯師長教師:我也有一本論著《儒道釋與內在超出問題》,是江西國民出書社1991年出書的。自1987年起,我在1988年新加坡召開“你們兩個剛結婚,你們應該多花點時間去認識和熟悉,這樣夫妻才會有感情,關係才會穩定。你們兩個地方怎麼可能分開一的“儒家思惟的回顧與前瞻討論會”、1989年american夏威夷召開的“第六屆東西哲學家會議”上做了同題的發言。后來又寫了“論魏晉玄學中的內在性與超出性”、“論禪宗思惟中的內在性與超出性”、“禪師話禪宗”、“論老莊哲學中的內在性與超出性”,都是討論有關儒家、禪宗、道家思惟的內在包養 性與超出性問題的。
李:怎樣懂得“內在性與超出性”呢?
湯師長教師:從儒家說,最早提出內在性與超出性問題的是孔子。在“論語”中記載著子貢的一段話:“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成得而聞也。”這是一個真的哲學問題。簡單說,“天道”是超出性的問題,“生命”是內在性的問題。宋明理學從最基礎上說是在更深一層上解釋了孔子提出的“性與天道”的問題,使儒家哲學所具有的“內在超出”的特征更為系統化和理論化。
道家的老莊是以其精力的凈化來達到超出自我和世俗的限制,以實現其對不受拘束的精力境界的尋求。老子的道本天然思惟重要是說人經過精力的升華和凈化而對“道”有極高的覺解的境界,要達到這種與“道”同體的超出境界完整靠本身內在天性(德)的升包養 華。莊子所提出的“心齋”、“坐忘”是要做到“徇線人內通,而外於心知”。這都是人的主體的內在自覺活動。老子哲學、莊子哲學都是以“內在超出”為特征的。
禪宗認為成佛解脫的事理和路徑本來在本身的本意天良之中,不用外求,而文字、坐禪、拜佛等均是內在的東西,如執著這些內在的東西就是“著相”。禪宗的基礎思惟可歸結為兩個基礎命題“識心見性”和“見性成佛”。禪宗所尋求成佛境界或成佛之道就是要打破一切執著,表現為以“內在超出”為特征。
李:您對宗教的系包養網 統見解,能否集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一書中?
包養網 湯師長教師:我對宗教問題的見解基礎上還是和十幾年前一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一書中表白了我對宗教本質的懂得:宗教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它決不是能靠行政號令所能制止的。社會需求宗教,雖可用行政號令使之暫時低沉,但一有氣候,宗教勢力就包養 會更快的發展起來。
我在確定宗教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條件下,認包養網 為“把宗教作為意識形態來研討它的發展歷史,在明天不僅有其普通性的意義,並且有著某種特別的意義。我們可以從國外大批的事實看到,科學技術在飛速發展,并沒有使宗教意識闌珊,反而加強了對宗教的尋求;就國內情況看包養網 ,也因種種緣由崇奉宗教的人有著一種發展的趨勢。這樣一種現象就向我們提出若干應該認真研討的有關宗教的理論問題,如‘宗教的本質是什么’;‘人類的心思特徵能否需求有一種宗教性的崇奉’;‘宗教和宗教性的包養 崇奉能否一回事’;‘宗教崇奉能否無益于社會生涯’;‘宗教與科學是牴觸的還是互補的’;‘宗教可否現代化’等等。”我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一書中并未對上述這些問題一一做研討,只是提示研討宗教史的人應該想到這些問題。“我們研討宗教史包養 的目標……不應只是簡單地把它當作是‘欺騙者的虛構’就了事。”提出這些問題在80年月的中國年夜陸是敏感話題,是有前瞻性的。就中國和世界近二十年的發展來看,這些問題至今依然是一些尖銳的問題。
李:以前,人們習慣上總把宗教和科學劃等號,您很早就在書中批駁了這一勢力很強的觀點。請包養網 問您是若何剖析闡述的?
湯師長教師:宗教和科學是兩類分歧卻能夠有著某種聯系的現象。我們能否可以說,“科學”是已經被科學或可以被科學否認的;而崇奉則是人為滿足某種精力和心思所需求的,它不成能為科學所否認,也不成能為科學所證實。而宗教是滿足人們這種精力和心思上需求的一種情勢。當然這樣說也紛歧定能解決問題。是以,這個問題將能夠長期爭論下往,到什么時候能說這個問題已包養網 經解決了,我想是不得而知的。可是我們可以相當確定地說,虔誠的宗教徒都不成能接收“宗教即科學”的論斷。為什么呢?我認為,虔誠的宗教徒往往是用一種幻想主義的觀點把所謂“超人的奧秘氣力”當作是超出性的“真、善、美”的化身,或許說他們往往把他們關于“真、善、美”的幻想當作是一種“超人的奧秘氣力”,他們真誠地信任是這般,并盡力努力于把他們這種真、善、美的幻想實現于社會生涯中。崇奉和依賴這種體現超出性的“真、善、美”的“超人的奧秘氣力”,大要是人們在必定歷史條件下的一種心思特征,但是崇奉“超人的奧秘氣力”的虔誠的宗教徒認為,科學和包養 宗教分歧,科學只能對缺少科學知識者的捉弄,是沒有幻想的人精力貧乏的表現。虔誠地信任包養 “超人的奧秘氣力”是“真、善、美”的化身的宗教徒也許可以接收“宗教是一種真誠的崇奉”這個觀點,而決不愿意接收“宗教即科學”的論斷。照他們看,人們總應該有個崇奉,即便是最徹底的懷疑主義者,他們崇奉本身的“懷疑”。
李:我曾經和一些教徒有過討論,他們認為您將宗教崇奉和真善美聯系起來剖析,在中國年夜包養網 陸大要是第一個有影響的學者所做的英勇的嘗試,學術界和宗教界對此反響很年夜,尤其是宗教界反應很是熱烈,有些教徒為此很是感謝。他們對您表達過這種情緒嗎?
湯師長教師:我重要是從比較寬容、明智、感性的學術角度進行剖析研討的。我對宗教問題的研討也是基于感性的角度。
李: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一書中提出“完全意義上的宗教”,這是依據什么標準提出來的?據我所知,后來從事研討宗教學研討的年輕學者,許多都遭到您的這一思緒對嗎?”影響。
湯師長教師:我認為一種完全意義上的宗教至多有以下六條標準:
第一:完全意義的宗教必須有其宗教教義的理論體系,這個體系要有它的哲學基礎,因此它的宗教教義的思惟體系決不克不及是純包養 粹包養網 的胡說八道,而總是有某種對人心理解的深入思惟內容,有成系統的哲學理論。印度釋教之所以成為影響很年夜的世界性宗教,正因為它有一套相當深入的對人心理解的理論體系。
第二:一種完全意義上的、有影響的宗教團體必定有其較為嚴密的教會組織。
第三:一種完全意義上的宗教還必須有一套較為固定的教規教義。
第四:一種完全意義上的宗教一定有其闡發其宗教教義的經典,以便使信仰者的崇奉有所依托。
第五:一種完全意義上的宗教一定有其固定的信奉的神靈和其教派的傳授史。
第六:一種完全意義上的宗教有其分歧于其他宗教的特點。它的特點除了表現在某些內在的情勢上,如教會的組織情勢、教規教義以及愛崇的神靈等等之外,更深入地應表包養網 現于其理論體系的層面,這是屬于宗教內容的方面。而其理論體系往往是由若干基礎命題和一系列的概念包養網范疇所表現的。
在一些學術會議上,湯師長教師還曾經說過兩句讓許多學者頗為贊同的話:“中國文明曾沾恩于印度釋教,印度釋教又在中國獲得發揚光年夜。”其實,這就是湯師長教師多年來對外來宗教與中國文明的彼此關系的總的觀點,它所體現的,是一個學者的寬闊胸襟與感性精力。
原刊《中國宗教》2005年第4期
發佈留言